网站首页| 网站地图| RSS

中国网圈网| 加入收藏夹 设为首页

热门关键字: 中大博学院企业广州三星行业广东互联网品牌null中国

更多
金煌装饰
御美养生美容
广州东尼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利富塑电

财经产经

首页 > 财经产经 > 详细内容

安康市白河县:抓“六稳”促“六保” 县域经济稳定恢复

2021/3/2 14:56:44 来源:中国企业新闻网

导言:从安康市统计局获悉,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白河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抓好“六稳”,落实“六保”,有力有效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县经济稳定恢复,结构持续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从安康市统计局获悉,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白河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来安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力以赴抓好“六稳”,落实“六保”,有力有效推动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县经济稳定恢复,结构持续优化,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一定成效。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

  (一)县域经济稳定恢复,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根据县(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71.06亿元,同比下降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25亿元,增长3.3%;第二产业增加值30.36亿元,下降24.5%;第三产业增加值28.46亿元,增长0.5%。从增长速度看,全县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与前三季度相比,全县生产总值降幅收窄4.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速回升1.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降幅收窄4.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正增长,增速回升2.1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3.5:51.7:34.8调整为17.2:42.7:40.0,其中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稳定向好,生猪产能逐渐恢复202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58亿元,比上年增长3.2%,实现增加值12.68亿元,增长3.2%,增速分别较前三季度加快1.3和1.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稳中有增,全年粮食播种面积26.27万亩,比上年增长1.1%;粮食产量5.8万吨,增长1.3%。主要农产品总体稳定,全年油料产量0.78万吨,增长1.4%;蔬菜产量11.15万吨,增长4.8%;药材产量2.4万吨,增长4.4%;水果产量4.16万吨,增长4.4%。生猪产能逐渐恢复,全年生猪出栏11万头,比上年增长0.1%,较前三季度回升13.5个百分点。羊出栏3.8万只,增长0.1%;牛出栏0.4万头,增长8.2%;家禽出栏50.39万只,增长8.9%。年末生猪存栏7.5万头,比上年增长6.5%;能繁母猪存栏0.79万头,增长3.1%。

  (三)工业生产降幅收窄,行业走势表现不一202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29.3%,增加值下降28.5%,降幅分别较前三季度收窄2.2和2.7个百分点。从企业看,全县63家规模工业企业中,35家企业总产值保持增长,企业增长面为55.6%,较前三季度扩大26.3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提升5.5个百分点,其中4家新增企业拉动1.3个百分点。从行业看,全县1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有5个行业总产值保持增长,行业增长面达29.4%,较前三季度扩大23.5个百分点。其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增长150.3%;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增长34.3%;医药制造业增长17.6%;食品制造业增长5%;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8.6%。从产品产量看,23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10种保持增长,增长面为43.5%。其中建筑用天然石料增长1.7%,精制食用植物油增长1%,熟肉制品增长8.5%,饮料增长60.9%,精制茶增长9.2%,鞋增长0.3%,化学药品原药增长21.7%,水泥混凝土排水管增长21.9%,家用电热取暖器具增长51.9%,光电子器件增长23.1%。

  (四)第三产业扭负转正,金融、房地产行业保持领先2020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0.5%,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3.8%,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是服务业恢复的主要支撑力量;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5.2%,增速提高2.6个百分点。流通领域继续复苏,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5%,增速比前三季度回升5.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下降7%,降幅收窄3.5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下降8%,降幅收窄9.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保持增势,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5%,增速比前三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2%,增速提高4.7个百分点。

  (五)固定资产投资低开稳走,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202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实现增长,增速由一季度下降30.8%逐步回稳至全年增长4.5%。增速高于全市7.4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二产业投资分别下降12%、10.8%,降幅较前三季度分别收窄13.9、2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0.5%,增速提高8.7个百分点。重点领域投资继续改善。全县工业投资同比下降10.8%,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25.7个百分点;其中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10.5%,增速回升22.6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5.7%,降幅收窄26.5个百分点。文化产业投资增长20.3%,增速加快18.2%。高技术产业投资下降24.8%,降幅收窄6.5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强劲。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13.6%,较前三季度加快38.7个百分点,对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72.4%,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2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7.6%,较前三季度回升12.9个百分点。

  (六)市场销售逐季改善,限上消费持续提速2020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71亿元,同比下降4.1%,降幅比全市平均水平小2.2个百分点,增速从一季度下降27.6%收窄至全年下降4.1%,呈逐季收窄趋势。限额以上消费持续提速,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1.3亿元,增长1.9%,增速比前三季度加快6.7个百分点。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34亿元,下降5.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5.37亿元,下降0.2%。降幅分别较前三季度收窄5.7和6.4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3.86亿元,下降11.7%,降幅较前三季度扩大8.9个百分点;商品零售16.85亿元,下降2.2%,收窄3.3个百分点。从热点商品看,全县限额以上企业单位商品零售中,书报杂志类增长24.4%,日用品增长类20.3%,粮油、食品类增长14%,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13.8%,金银珠宝类增长13.4%,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12.2%,汽车类增长8.9%。

  (七)财政收入稳步回升,财政支出倾向民生2020年,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0.8亿元,完成预算数的101.2%,同比增长6.5%,较前三季度回升9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0.61亿元,下降6.2%;非税收入0.19亿元,增长90.2%。全县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6.4%,较上年回落10.8个百分点。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4.56亿元,同比增长28.4%,其中,民生领域支出29.93亿元,增长34.3%,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7.1%。

  (八)金融市场运行稳定,存贷余额同步增长12月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90.18亿元,同比增长15.4%,较9月末回落4.6个百分点。其中,住户存款79.2亿元,增长18.9%;非金融企业存款6.95亿元,下降18.2%。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45.95亿元,同比增长20.3%,较9月末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住户贷款22.9亿元,增长12.5%;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23.04亿元,增长41.7%。金融机构存贷比为5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九)居民收入稳步提升,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2020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43元,比上年增长6.7%。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79元,增长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08元,增长8%。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6:1调整为2.5:1(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

  (十)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济活力不断增强2020年,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优化营商环境,一系列应对疫情影响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极大地刺激了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创业热情,全县经济活力不断增强。一是“五上”法人单位持续扩张。2020年末全县在库“五上”法人单位178个,较上年净增10个,为全县经济稳定恢复注入活力。二是民间投资实现年内转正,全年施工民间投资项目252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146个,民间投资增长2.3%,较前三季度提高16.6个百分点。三是非公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实现增加值43.18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60.8%,较前三季度提高1.4个百分点。

  二、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工业增长基础尚不稳固。一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全县重点企业多为农产品初加工的传统产业,季节性生产特征明显,生产、发展模式落后,产业创新研发不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较少,比重不足10%。二是增量企业体量偏小。2020年全县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户,户均产值不足4000万元,仅为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产值的19.7%。三是存量企业经营形势下滑。存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产下降的企业28户,占存量企业总数的48.3%。其中,受疫情、市场及环保限产等各种因素影响停产退库企业占15.3%,这些企业数据对全县工业经济增长产生较大影响。

  (二)投资稳增长接续不足。虽然2020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但投资增长动力仍显不足。一是库存项目投资增长后劲减弱。2020年全县施工项目306个,竣工项目174个,占56.9%。从剩余投资看,目前在库剩余132个项目有效投资不足30亿元,占计划总投资比重仅为17.4%。二是大项目拉动作用不足。全年全县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59个,完成投资下降10.1%,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0个,完成投资下降1.5%。三是部分领域投资力度薄弱。实体经济最集中的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23.1%,占总投资比重仅为13.7%,对增强工业增长后劲的作用较小,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下降36.5%;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15.7%,其中交通运输投资下降20.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22%;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下降11.6%,其中农业下降35.3%,林业下降19.1%。

  (三)第三产业部分行业复苏缓慢。从第三产业看,受疫情持续影响,诸如旅游、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服务活动难以在短时间内完全恢复正常水平,特别是住宿餐饮业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严重,多家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停业,2020年全县住宿业、餐饮业营业额分别下降1%和7.7%。再加上近期疫情多点散发,提倡就地过年,减少聚集活动,居民消费被抑制,交通出行也受限,全年道路运输业虽增长2.7%,但占比较大的铁路运输仍处于下降态势。

  (四)退库企业多、纳统企业规模小将对2021年经济发展带来压力。目前,2020年度申报纳入联网直报工作已经结束,通过市、省、国家审批的申报企业将纳入2020年年报和2021年统计。全县新纳统“五上”企业20家(其中由规下转规上10家),但退库企业有13家,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有65%的企业全年营业收入未达到入库标准。而且,新纳统的企业规模较小,以规模以上工业为例,退库的8家企业合计产值约35亿,而新纳统的7家企业产值仅约2.2亿元。

  三、几点建议

  (一)精准施策,促进工业经济稳步回升。一是继续加大重点企业包抓帮扶力度,全面落实纾困稳企各项政策措施,力促工业重点行业提质增效、摆脱困境。二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点在富硒食品、新材料、纺织服装、医药化工等企业改造升级上加大投入,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引进技术,增加研发支出,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把季节性生产转变成常年性生产。三是培育新增长动力,要紧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汉江白河电站、红石绿能400兆瓦光伏组件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形成新的增长点。

  (二)精准发力,增强投资发展后劲。一是加强项目谋划,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等领域,积极主动对接,争取更多投资项目,着力解决好项目储备不足的问题。二是加快项目落地开工。要及时处理好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项目按时推进,切实提高重点项目建设进度。三是要强化部门联动,切实抓好新开工项目入库工作,提高项目入库率。

  (三)精准挖潜,提升第三产业竞争力。第三产业涉及门类多,新兴行业多,是最有活力的产业,大有潜力可挖。一是要积极引导交通运输仓储、批零住餐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二是要大力培育新经济新模式新业态,利用互联网平台,促进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完善物流、配送、信息技术、文化体育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三是要分企施策,用活用足促进消费各项举措,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帮助停业企业逐步走出困境,恢复经营,促进零售、住宿、餐饮、旅游、文化等产业加快回升。

  (四)精准培育,提高经济增长新动能。一是要加强对2020年四季度以来新开业(新投产)企业的摸排,引导够规模、效益好的法人单位申请纳规入库,以弥补停、退企业带来的缺口。二是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认真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推动企业快速成长,提质增效,实现小微企业向规模企业跃升。三是围绕转型升级,重点培育战略性新兴企业、高新企业,形成新动能。来源:安康市统计局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怡伽]
更多新闻,请关注
中国企业新闻网

标签 :

网客评论

关于我们 | CENN服务 | 对外合作 | 刊登广告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手机版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传真:020-34333002  举报电话:020-34333002、13925138999(春雷) 举报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中国企业新闻网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1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