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话题
网站首页 财经 港澳直通 品牌中国 行业 企业纵深 新闻调查 企业发布 新闻联播 专题 热点话题 图片新闻
谭正平:经济下行期,普通人如何“不靠运气”实现致富?
发表时间:2025/8/11 13:44:48 来源:企业信息网
查看原图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 ←左 右→

  引言

  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在疫情长尾效应、地缘政治冲突与技术革命的三重作用下呈现“弱复苏、高分化”特征;中国经济则在政策托底与内生动力转换中维持温和修复,但房地产调整、外部需求疲软与产业转型阵痛仍持续显现。对于普通人而言,经济周期的波动不仅是挑战,更是重构财富逻辑的窗口期。本文将基于权威数据与微观调研,拆解经济下行期的生存法则,为普通人提供“不靠运气”的致富路径。

  一、2025年上半年:全球经济与中国的“温差”与“韧性”

  (一)全球经济:增长分化,通胀黏性与政策博弈成主线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5年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全球经济增速预计为3.2%,较2024年微升0.1个百分点,但仍低于2008-2019年的历史均值3.8%。增长分化的核心特征体现在:

  发达经济体:美国凭借消费韧性与AI技术革命(如生成式AI对生产率的提升),GDP增速维持在2.1%;欧元区受能源转型成本高企与企业投资疲软拖累,仅增长1.3%;日本则因日元贬值刺激出口与旅游业复苏,增速回升至1.5%。

  新兴市场:印度(6.8%)、东南亚(4.9%)与中国(4.6%)成为主要增长引擎,但巴西、南非等国因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陷入“滞胀”(通胀率超6%,GDP增速不足1%)。

  关键矛盾在于“通胀黏性”与“货币政策转向”的错位。尽管全球CPI已从2022年的8.7%回落至2025年上半年的4.3%,但核心通胀(剔除能源与食品)仍高达5.1%,迫使美联储、欧央行推迟降息(市场预期美联储或于2025年四季度首次降息)。高利率环境下,新兴市场债务风险攀升——斯里兰卡、阿根廷等国主权债务违约概率超过30%,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性(VIX指数)均值维持在22,较2019年同期高15%。

  (二)中国经济:温和复苏下的“三重压力”与“新质生产力”突围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呈现“前稳后暖”态势: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1%,二季度受出口回暖拉动升至5.3%,上半年整体增速5.2%,完成年初设定的“5%左右”目标。但结构性压力仍存:

  外部压力:全球经济放缓导致外需走弱,上半年出口总额同比增长3.8%(以美元计),但若剔除对“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增长12.6%),对欧美出口仅微增0.9%。

  内部压力:房地产投资持续低迷(上半年同比下降8.7%),拖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至4.1%;消费虽有恢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但主要依赖服务消费(餐饮、旅游增长18.2%),商品消费(尤其可选消费品)仅增长3.1%。

  新动能支撑:高技术产业投资逆势增长15.8%,其中新能源(光伏、锂电池)、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生物医药(创新药研发)三大领域投资占比达45%,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

  政策托底效应显著:财政端通过专项债(上半年发行2.8万亿元)加码“平急两用”设施与新基建;货币端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M2增速11.2%),但更注重“精准滴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达22%)。

  二、2025年上半年中国就业形势:总量趋稳,结构矛盾“冰火两重天”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2025年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5.3%(2024年同期5.5%),总体保持稳定,但结构性矛盾与群体差异愈发突出。

  (一)总量:青年失业率高位回落,但“摩擦性失业”常态化

  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从2024年6月的21.3%降至2025年6月的16.8%(政策干预下部分毕业生退出劳动力市场统计),但25-59岁主力就业群体失业率稳定在4.7%。值得注意的是,“摩擦性失业”(因职业转换、技能不匹配导致的短期失业)占比从2019年的12%升至2025年的21%,反映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加剧。

  (二)结构:技术工种“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

  人社部2025年二季度“最缺工”职业榜单显示,高级技工、智能制造工程师、养老护理员位列前三,缺口超2000万人。例如,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师月薪普遍过万(较2019年上涨80%),但相关专业毕业生仅能满足30%的市场需求;而同期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尤其是文科专业)起薪中位数仅5800元(较2024年下降3%),“慢就业”比例(暂不就业、备考等)升至18%。

  (三)新趋势:灵活就业成“缓冲带”,但保障短板凸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达2.9亿人(占总就业人口38%),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直播达人成为主要群体。但灵活就业者普遍面临“三无”困境:无固定劳动合同(仅42%签订劳务协议)、无社保覆盖(企业缴纳养老保险比例不足20%)、无职业发展路径(超60%从业者认为“难以积累可持续技能”)。

  三、经济下行期普通人的“三大痛点”:收入、资产与信心

  (一)收入端:工资增长停滞,经营性收入下滑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为4.1%(名义增速6.3%),其中工资性收入仅增长3.2%(低于2019年同期1.5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与小微企业主更艰难:市场监管总局调查显示,上半年小店经济营收同比下降5.6%,超30%的餐饮、零售小店被迫关店或转租。

  (二)资产端:房产缩水,理财“破净”常态化

  房产仍是普通家庭最主要的资产(占比约55%),但2025年上半年70城新房价格指数同比下降2.1%(一线城市微涨0.3%,三四线城市跌3.8%),百城二手房价格指数跌幅达4.7%。金融资产方面,银行理财平均收益率从2020年的3.8%降至2025年的2.9%,超40%的银行理财跌破净值;股票市场虽因政策利好(如降低印花税)阶段性反弹,但上半年沪深300指数仅上涨1.2%,散户盈利比例不足25%。

  (三)信心端:预防性储蓄高企,消费意愿低迷

  央行2025年二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更多储蓄”占比达58%(较2019年同期高12个百分点),“更多消费”占比仅23%。消费信心指数(CCI)为92.1(100为临界值),处于2012年以来低位。普通家庭的“防御性策略”明显:教育、医疗、养老支出占比从2019年的28%升至35%,而娱乐、旅游等非必需消费占比下降5个百分点。

  四、经济下行期,普通人“不靠运气”的四大致富逻辑

  经济下行期,财富积累的核心不再是“赌周期”或“加杠杆”,而是认知升级、技能迭代、风险控制与抓住结构性机会。以下从就业、创业、增收三个维度,结合传统与新兴产业,给出具体路径。

  (一)就业: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进化”,传统与新兴行业的“错位竞争”

  1. 传统行业:向“技术+服务”双轨转型

  传统行业(如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虽面临成本上升压力,但细分领域的“技术升级需求”与“服务精细化空间”仍蕴含机会。

  案例1:制造业的“数字工匠”:某汽车零部件厂工人张某,通过企业内部培训(政府补贴70%学费)掌握工业机器人编程与维护技能,月薪从5000元涨至1.2万元,岗位稳定性从“合同工”变为“核心技术岗”。据人社部预测,2025-2030年,制造业“数字技能人才”缺口将达3000万人,相关岗位薪资溢价超40%。

  案例2:零售业的“社区管家”:传统超市店员李某转型为社区团购团长,依托对周边300户家庭的消费习惯洞察(如老人偏好低价日用品、年轻妈妈关注有机食品),将单月佣金从800元提升至1.5万元。商务部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社区团购市场规模达8000亿元,头部团长(服务500户以上)平均年收入超10万元。

  2. 新兴产业:聚焦“应用层”与“交叉领域”

  新兴产业(如AI、新能源、生物医药)的高增长吸引大量资本,但“硬核研发”门槛高,而“场景落地”与“产业链协同”环节更适合普通人。

  AI应用层:大模型技术普及后,AI训练师、数据标注师、垂直领域AI解决方案顾问需求激增。例如,某教育机构招聘“AI课程设计专员”,要求具备教育学背景+基础编程能力,月薪1.5-2万元;某医疗公司招聘“AI辅助诊断数据分析师”,年薪可达30万元。

  新能源服务链:光伏安装运维、储能系统调试、充电桩运营等“最后一公里”岗位需求旺盛。以充电桩运营为例,第三方服务商(如特来电、星星充电)在三四线城市的运维人员月薪达8000-1.2万元,且随新能源汽车渗透率(2025年上半年达45%)提升,岗位数量年增25%。

  (二)创业:避开“红海内卷”,深耕“小而美”的细分赛道

  经济下行期创业的关键是降低固定成本、聚焦刚需场景、利用平台资源。传统与新兴产业均有“低门槛创业窗口”。

  1. 传统行业的“社区化”与“银发经济”

  社区刚需服务:老年人照护(居家护理、适老化改造咨询)、儿童托管(课后兴趣班)、家庭维修(水电、家电清洗)等“最后一公里”服务,需求稳定且获客成本低。例如,上海某“社区养老服务站”由3名下岗护士创办,提供上门助浴、健康监测服务,客单价80-200元/次,月营收超15万元,毛利率达60%。

  银发消费升级:60岁以上人口已达2.9亿(2025年数据),但针对老年人的“品质消费”供给不足。例如,老年旅游(慢节奏、医疗保障完善)市场规模年增18%,老年智能设备(防摔手机、健康手环)渗透率从2020年的12%升至2025年的35%,相关创业项目(如老年用品社区分销)毛利率可达40%。

  2. 新兴产业的“轻资产”与“跨境服务”

  跨境电商“独立站”:传统外贸受国际物流与汇率波动影响大,但依托Shopify、SHEIN等平台的“独立站”模式,聚焦垂直品类(如国潮服饰、智能家居小工具),通过TikTok、Facebook精准引流,可规避中间商抽成。例如,深圳某团队运营的“汉服独立站”,通过社媒种草+小批量定制,年销售额突破500万元,净利润率达25%。

  数字经济服务外包:为海外中小企业提供“数字化外包”(如独立站搭建、社媒代运营、跨境客服),成本主要是人力(国内团队薪资仅为欧美的1/3-1/5)。某杭州团队承接欧美中小企业的“TikTok内容代运营”,单账号月服务费5000-1.5万美元,团队10人年利润超200万元。

  (三)增收:从“单一收入”到“多元资产”,构建“抗周期”财富组合

  经济下行期,普通人的财富增值需打破“工资依赖”,通过技能变现、资产配置、轻资产运营构建多元收入来源。

  1. 技能变现:将“个人能力”转化为“可交易产品”

  知识付费:利用专业技能(如会计、法律、设计)或经验(如育儿、职场、健身)制作课程、写电子书、做付费咨询。例如,某注册会计师在得到APP开设“中小企业税务筹划”课程,定价99元,累计销售10万份,收入超990万元;某健身教练通过抖音直播+私教社群,月收入从线下授课的1.5万元增至5万元。

  数字内容创作:短视频、中长视频、图文内容(如职场干货、生活技巧、行业科普)可通过广告分成、带货佣金、知识付费变现。抖音“职场类”创作者虽属头部,但腰部创作者(粉丝10-50万)单条视频广告报价已达5000-2万元,月均收入10-30万元。

  2. 资产配置:“低风险+流动性”优先,避免“盲目跟风”

  核心城市“老破小”收租:三四线城市房产贬值压力大,但一线/强二线城市核心区“老破小”(房龄10-20年,面积30-50㎡)因租金刚性(月租金3000-5000元)与旧改政策(部分小区纳入拆迁预期),租金回报率可达2.5%-3%(高于银行理财),适合长期持有。

  指数基金定投:经济下行期股市波动大,但宽基指数(如沪深300、中证500)估值处于历史低位(PE分位数低于20%),通过每月定投(如工资的10%)平滑成本,长期(5-10年)年化收益率有望达8%-10%。

  3. 风险控制:“留足安全垫”,避免“all in”单一领域

  应急储备金:保留3-6个月的家庭开支(覆盖房租、房贷、基本生活费),以货币基金或银行活期理财形式存放,确保流动性。

  负债管理:控制房贷月供不超过家庭月收入的40%(2025年上半年居民房贷收入比已降至38%,仍有优化空间),避免消费贷、信用卡透支。

  结语:致富的本质是“认知差”的变现

  经济下行期,运气或许能带来短期机会,但长期致富的核心是认知升级——理解经济周期的底层逻辑,识别自身优势与社会需求的“错配点”,通过技能迭代、轻资产创业与多元资产配置,将“危机”转化为“转机”。无论是传统行业的“技术深耕”,还是新兴产业的“场景挖掘”,普通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财富路径。记住:真正的致富,从“主动进化”开始。

[责任编辑:刘中秋]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网讯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

粤ICP备12024738号-3 粤公网安备 440106020018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