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老兵周芝江的烽火岁月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国企先辈抗战印记
一碗饭的恩情 一生的报国路
抗战老兵周芝江的烽火岁月
(左图为现年99岁的周芝江,右图为年轻时的周芝江)
人物简介:周芝江,男,出生于1926.02.08,籍贯:安徽。1937年3月参加红军游击队,当勤务员。参加过山东枣庄、林宜县的抗日武装斗争。后担任过电话排长,负责电话线路保障;曾任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副政治委员谭震林的警卫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七师63团副连长。在部队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1956年7月来618厂工作,1979年4月正式退休,后转为离休。
1937年,一个11岁的安徽流浪儿,因红军战士的一碗热饭投身革命。从山东敌后侦察到皖南山林血战,从电话排长到军械制造,北方车辆集团离休干部周芝江的抗战足迹,映照着人民军队与兵工战士的忠诚与坚韧。
1937年那个寒冷的夜晚,蜷缩在路边的11岁少年周芝江,目光被一群正在吃饭的人牢牢抓住。饥饿灼烧着他的胃,更灼烧着他的心。一名红军战士察觉了这份渴望,默默盛满一碗饭递到他面前。“喏,给你的,跟我们一起吃吧。”——这碗救命的饭,成为周芝江革命生涯的起点。他谎称家人被日寇所害,坚定地跟着这支为穷人打仗的队伍——红军游击队,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敌营“小眼睛”:刀尖上的情报员
年幼的身份,成了周芝江天然的掩护。十二三岁穿上军装后,他多次深入日伪据点执行侦察任务。“小孩子不容易引起怀疑,”周老回忆,“要摸清鬼子的机枪位、兵力数。”1942年一次侦察行动,他遭遇险情。一名常以卖针线糖果为掩护的女汉奸认出了他,向日军告密。毫无察觉的周芝江刚踏入敌营,便被凶恶的日寇按倒在地,关进了临水搭建的木板房。
被囚禁的12天里,一位被迫为日军做饭的东北炊事员,成了他绝境中的希望。得知日军欲下毒手,这位同胞冒险将一把锅铲藏入饭中。夜深人静,周芝江用这把锅铲拼命撬动木板,硬是从缝隙中钻出。日军放犬追捕,枪声在身后呼啸。危急时刻,一位看管芦苇塘的老乡将他藏入苇丛,并机智地指错方向,助他虎口脱险。
血染银梅山:永不褪色的伤痕
1940年,带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朱队长牺牲。周芝江转入新四军皖南支队,担任通讯员穿梭于枪林弹雨传递情报。1943年,在安徽银梅山,日军大举扫荡,将支队300余人重重包围。“枪少,常靠大刀拼杀。”为保护百姓,战士们脱下军装混入群众突围。然而,数日后日军再次来袭。激战中,周芝江的胳膊和腿部被子弹击中,落下终身残疾。这道伤疤,成为抗战烽火在他身上刻下的永恒印记。
从传令兵到兵工人:保障胜利的“生命线”
抗战胜利后,周芝江随部队转战。1946年在山东,他所在63团成立“敢死队”,他则肩负起更关键的使命——保障通讯畅通。“部队打到哪里,电话线就架到哪里!”作为电话排长,他在硝烟中架设、维护线路,确保指挥命令的“生命线”不断。后因伤病影响前线行动,1947年,组织将他调往山西一座军工厂。“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周芝江毫无怨言,投身军工生产,亲手制造炮弹、地雷,用另一种方式支援解放战场。
铭记历史:兵工人的赤诚初心
回顾那段惨烈岁月,周老痛陈日寇暴行,“为什么要纪念胜利?因为最黑暗的日子不能忘!”他深情地说:“我7岁乞讨,11岁跟着党,是党给了我新生。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956年,周芝江转业至618厂(北方车辆集团前身),将兵工人的忠诚与坚韧融入建设岁月,直至离休。
那碗改变命运的红军饭,早已化作周芝江心中不灭的信仰之火。从侦察敌营的“小眼睛”,到架设“生命线”的通讯兵,再到铸造利器的兵工人,他用一生践行着对党和人民的誓言,他的故事,是抗战烽火中中国兵工战士不屈脊梁的生动写照。
(文:张京环 图:周芝江提供)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更多新闻,请关注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网讯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