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矿山焕“智”颜——开滦集团唐山矿业公司以5G通信技术赋能智能化矿井建设纪实
导言:如今,在山矿公司,防爆5G手机已成为员工手中的“新利器”:轻点屏幕,井下作业画面实时传至地面;滑动界面,设备运行数据清晰呈现;视频连线,技能大师远程指导故障检修……这些新场景是山矿公司以5G技术打破井上下通信壁垒、推动智能化矿井建设升级的缩影。
“智能管控中心,我区皮带变频器维修调试已经完成,请开机运行……”9月8日,开滦集团唐山矿业公司7070皮带巷,一通电话自千米井下打到了地面智能管控中心。值得注意的是,这通电话是由智能手机拨打到地面固定电话上的。
如今,在山矿公司,防爆5G手机已成为员工手中的“新利器”:轻点屏幕,井下作业画面实时传至地面;滑动界面,设备运行数据清晰呈现;视频连线,技能大师远程指导故障检修……这些新场景是山矿公司以5G技术打破井上下通信壁垒、推动智能化矿井建设升级的缩影。
今年以来,山矿公司紧跟集团公司智能化发展战略,投入数千万元,铺设井下5G网络、研发“矿智联”与“综合管控”等操控系统、打造智能管控中心,实现从“人找数据”到“数据找人”的转变,让百年老矿在转型升级中走在“智慧前列”,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5G全覆盖:打破井上下通信壁垒
“以前在井下巡检,发现皮带机异常后得走半个小时回值班室汇报。现在用5G手机拍段视频、连个通话,地面专家10分钟就能帮忙找到故障。”谈及井下通信的变化,山矿公司皮带区检修工刘志强深有感触。让一线员工在井下用上手机,源于山矿公司对井下5G网络的全面布局。
以前,山矿公司井下通信长期依赖拨号电话和有线对讲设备,受地质环境复杂、巷道空间狭窄等影响,固话覆盖范围有限、稳定性差,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一度成为制约生产调度与安全管理的瓶颈。为此,山矿公司锚定智能化矿井建设目标,启动井下5G网络建设工程,累计投入数千万元,在井下主巷道、采掘工作面、变电所等重点区域建成5G基站133座,实现井下作业区域信号全覆盖,将网络时延降至10毫秒以内,为井上下数据互联互通搭建起“高速通道”。
如今,山矿公司一线生产单位普遍配备防爆5G手机,井下通信彻底告别“靠喊、靠跑”的历史。在皮带区,绵延数公里的皮带运输系统曾是沟通的“老大难”环节,如今巡检员发现设备异常,可通过5G手机与地面集控中心实时连线,同步传输画面与数据。在机电设备中心,设备巡检点多面广,以往工作人员需逐个检查设备与记录问题,效率较低。现在通过5G网络,检修人员可实时查看井下设备的电压、电流、温度、转速等数据,还能随时获得“技术大拿”的远程支持,抢修时间大幅缩短。8月29日六点班,掘进二区中部车场运输巷内的单轨吊液压设备提升不动作,现场人员通过5G手机与机电设备中心井下检修队副队长、高级技师张子静进行视频通话,不到10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5G网络的全面覆盖,不仅让井下通信更加便捷,也让各个系统与资源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为智能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掌上“指挥部”:构建智慧数据“管理中枢”
“打开手机就能看到瓦斯浓度、通风数据,设备故障还会自动提醒,在井下也能像在地面控制室一样纵览全局。”在山矿公司0294风道,通风区区长王江点击智能手机,查看整个矿井的“通防”数据。
作为井上下数据互联互通的“神经末梢”,山矿公司应用的防爆5G智能手机拥有移动办公、生产运营、辅助决策、安全监控等十余项核心功能,让数据在井下与地面之间自由流动,实现管理模式向“数字化闭环”升级。
以往,山矿公司井下环境监测、设备管理多依赖人工记录与现场检查,数据更新滞后、信息共享不畅,可能导致安全隐患排查不及时。防爆5G智能手机应用后,这一局面彻底改变。依托全面覆盖的5G网络,在井下任何工作区域,员工只需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瓦斯浓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通风风速等数据以及采煤机、皮带运输机、通风机等设备运行状态。发现隐患时,员工可通过手机拍照、上传照片,记录隐患位置、程度与风险,并将信息实时推送至管理人员与整改责任人,形成“发现—整改—验收”全流程闭环。
不久前,山矿公司技术管理部员工陈京伟在井下巡视时发现一处巷道顶板局部破碎。他通过手机上传照片与信息后,安全管理部立即将任务下达至相关区队,两小时内就完成了加固支护处理,消除了安全隐患。
此外,员工还可以用手机进行设备历史数据查询与维修记录追溯,为故障排查提供精准依据。近日,在0294工作面采煤机检修过程中,山矿公司综采二区维修人员通过手机查看该设备近期运行数据,发现电机温度偏高,结合以往记录锁定散热风扇堵塞问题。清理后,设备迅速恢复正常运转,检修效率大幅提升。
随着井下高速数据网络的成功铺设,智能手机成为山矿公司井下生产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5G网络的加持,唤醒了智能手机的强大处理能力,让数据从“沉睡”变为“活跃”,推动管理模式从“经验为先”向“数据驱动”转变。
全面操控整合:打造协同联动“智慧大脑”
智能手机在井下能够“无所不知”,依赖于强大的地面信息支持。
走进山矿公司新组建的智能管控中心,3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占据整面墙的可视化大屏格外醒目:实时跳动的数据流、立体呈现的井下三维模型、切换闪烁的重点区域监控画面,勾勒出矿山运行的全时域图景。这里曾是老旧的职工文体活动中心,如今已成为井上、下数据协同联动的“智慧大脑”,实现煤流运输、矿井排水、压风控制等核心环节“云端操控”。
智能管控中心以“管控一平台、服务一张网、决策一张图、指挥一系统”为目标,整合“透明矿山”“安全监控”“生产运营”“防冲监测”“辅助决策”五大信息板块,构建矿山“数字孪生体”。在“透明矿山”板块,“三维一张图”集成精准定位、安全监测、设备信息等100余项数据,在重大报警时自动触发跨系统联动;“生产运营”板块实现主运皮带、排水系统、压风设备的远程集控,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完成设备启停,AI智能图像识别系统24小时监测皮带异物与撕裂痕迹,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这里是井上、下数据互联互通的总‘枢纽’,收集井下各类子系统的传感器和摄像头上传数据,汇总并辅助分析决策,形成智慧矿井的‘神经中枢’。”机电室主任赵贺明说。通风系统是井下安全的“生命线”,在管控中心,主通风机的电压、电流、振动等数据以三维图表形式实时呈现。“一键启停”前,系统会通过“健康状态在线监测平台”与“数字孪生平台”对风机部件进行全面扫描,杜绝“带病”运行;电力系统作为矿山“心脏”,依托远程监控平台实现“遥测、遥信、遥控”功能,使井下高压变电所全部进入无人值守模式,并可调整供电参数从“往返2小时下井操作”变为“管控中心一键搞定”,供电可靠性接近100%。此外,针对冲击地压防治,管控中心整合微震监测、钻孔应力等系统,以“毫米级”数据支撑安全防控,为矿井高质量发展筑牢屏障。
从5G网络全覆盖到智能手机应用,再到智能管控中心建成,山矿公司以井上、下数据互联互通为突破口,推动百年老矿实现智能化升级。如今,他们正以更智能、更高效、更安全的姿态,在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奋力构建“五个现代化新山矿”新图景。
(信息内容转自开滦集团网站)
免责声明:
※ 以上所展示的信息来自媒体转载或由企业自行提供,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网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网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果以上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非授权发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中国企业新闻网:020-34333079 邮箱:cenn_gd@126.com 我们将在24小时内审核并处理。
更多新闻,请关注标签 :
相关网文
一周新闻资讯点击排行
客户服务热线:020-34333079、34333137 举报电话:020-34333002 投稿邮箱:cenn_gd@126.com
版权所有:企业网讯 运营商:广州至高点网络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地址:广州市海珠区江燕路353号保利红棉48栋1004